【福州自贸片区10周年】栉风沐雨,法治同行
时间:2025-04-23 17:21
  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了自由贸易区法庭,依法审理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地区的一审商事案件、房地产案件、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含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十年来,自贸区法庭共受理涉自贸区民商事案件5729件,审结5529件,案件标的总金额达53.27亿元。
  法庭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庭”“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立审执联破”全链条、破产企业司法行政协同改革、“两互两共”知识产权保全保护机制等工作成果,先后入选福建自贸区创新举措和省政府发文推广的全省可复制创新成果。
  契约之治:以精细化审判捍卫公平正义
  自贸区法庭的十年,是商事案件不断增长的十年。从2015年受理191件,到2024年受理789件(不包括买卖合同),三倍数的增长幅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贸区商业交易活跃、房地产交易规模显著扩张的复合型经济生态。
  如何有效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更好解决涉自贸区商事纠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十年来,自贸区法庭立足区位优势和审判职能特点,组建商事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建立“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工作模式,高效高质审结涉自贸区商事案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商事案件专业审判团队深耕细作,办理的《原告某水产设备厂与被告福建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入选中国法院2017年度案例,《江某、李某俤诉朱某琴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入选中国法院2020年度案例。另有两个案例入选2020年福建法院服务保障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此外,法庭推行全流程护企、高效率暖企、全方位安企的企业司法服务机制,组建“海丝法务帮帮团”,开展专项“送法进海丝商城”活动,为海丝核心区在食品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司法服务。同时,创新法治宣传方式,通过做客融媒体中心直播间、受聘福建日报社“青梅讲师”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让自贸试验区的“法治之声”传递,护航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知产护航:以全方位保护培育创新沃土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十年来,自贸区法庭共受理知识产权相关纠纷1528件,占受理总数26.67%,其中侵害商标权纠纷达592件,在法庭所有受理案件类型中位居第二,成为不得不予以高度关注的板块。
  为全方位释放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法庭打出“强筋骨”与“借外力”组合拳。一方面“强筋骨”,成立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团队,探索类案裁判调解机制,运用“回溯行业类案——拟定调解方案——化解批量纠纷”的“类案回溯法”,“一揽子”调解玻璃胶品牌千里马系列案件18件;运用“回溯关键规则——加强示范裁判——一审息诉服判”的“规则回溯法”,对中国音集协起诉放映权纠纷系列案件24件作出批量判决,形成裁判示范。
  十年来,依法保障了老凤祥、蓝月亮、浪莎、张裕、千里马、云南白药、鸿星尔克等全国驰名商标的合法权益,“KTV侵害音像著作权纠纷案”“烤鸭店装潢设计侵害著作权纠纷案”等,入选“福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多次得到省法院主要领导批示肯定,3份裁判文书获2024年度全市“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
  另一方面“借外力”,与榕城海关共建“两互两共”知识产权保全保护机制,凝聚打击通关进出口货物侵犯知识产权的合力。该机制先后被确定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第15批创新举措和第八批全省可复制创新成果,在福建省内复制推广。
  牵头马尾、长乐、连江、罗源四家市场监管局建立“知识产权跨区域司法行政协同保护机制”,形成“协调统一、功能互补、信息共享、良性互动”的跨区域多部门合作保护格局。自2023年12月机制运行以来,共计化解四地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67件,完成首例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为创新者提供坚实保障。
  积极对接船政文化部门共同设立“船政文化司法保护法官工作室”,共创“文旅运作+司法服务”协同保护机制。依托与区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建立的卡拉OK行业著作权侵权预防和保护“五位一体”合作机制,自2022年6月机制运行以来,未再受理涉及马尾区有关卡拉OK企业与中国音集协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案件量同比下降100%,助力卡拉OK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破茧涅槃:以市场化导向赋能企业重生
  破产审判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自贸区内有些企业不得不走上破产清算或者重整的道路。
  如何有效发挥破产审判职能,让应当破的“僵尸企业”及时出清,让有重整希望的困境企业及时重振旗鼓立起来?自贸区法庭组建破产审判专业合议庭和审执法官“2+1”执转破专业合议庭,推动破产案件、执转破案件高效开展,共计受理破产案件52件,其中执转破案件34件。
  锚定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目标,法庭在福建某生物工程企业破产清算案件中,创新引入“保民生就业、助脱困重生”的和解思路,通过投资方出资3800万元完成企业整体收购,实现破产费用、共益费用、担保债权、职工债权、税收债权100%清偿,该案系全市首例破产和解案件。
  锚定维护职工权益目标,探索在重整目标确定且可行的情况下,已宣告破产企业和未宣告破产企业可合并重整路径,推动中钢系列企业顺利合并破产重整,筹措接近6亿元资金大幅覆盖所有债权,实现职工债权70835180.67元100%清偿,妥善安置职工460人。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在一件件破产案件办理中不断苦练内功、奋勇争先。有2个案例入选福州市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破产案件办理不是法院一家之功,背后离不开市场监管、税务等多部门的合力推动。为破解破产程序启动难、推进慢问题,法院与政府建立常态化企业破产处置工作区级府院联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定向支持“僵尸企业”或无财产可分配破产企业管理人的工作经费和报酬等。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法庭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部门,打造“破产企业司法行政协同改革”机制,实行企业破产处置一站式服务,机制先后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第19批创新举措及第十批可复制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并跻身“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成为全国破产领域改革标杆,为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服务自贸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推广经验。
  海峡司法:以一家亲情谊共谋两岸发展
  福建省与台湾省一水相隔,而马尾区一直以来就是对台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先试示范区,这里不仅是众多台企投资兴业的热土,更是台胞们生活、工作的温馨家园。
  十年来,自贸区法庭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探索涉台案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制定出台《马尾区涉台民商事纠纷调解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推行驻点法官+台办特邀调解员+台胞特邀调解员的“1+1+1”涉台纠纷团队调解模式,聘任了涉台案件特邀调解员,利用在台人士人缘优势,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共受理涉台民商事案件45件,审结44件,涉案标的总额5271.57万元。
  台胞台企的司法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是法庭精益求精的改进方向。法庭不断探索优化涉台立案司法服务,推出台胞“免公证委托”和“视频代理见证”两项涉台立案司法服务,切实回应台胞台商立案需求。依托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及“马尾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司法服务站”等平台,提供全周期司法服务。
  此外,在福州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阳光学院、“两马”航线琅岐港等台商、台胞集中区域,设立联络点、流动宣传点,打通服务台胞台企“最后一公里”,相关工作成效得到省委政法委、省法院、市委政法委等的充分肯定。
  青山一片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岸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涉台文物也是法庭保护的方向。去年,法庭联合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区台港澳办、区文保中心,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揭牌设立“福州市马尾区涉台文物保护基地”,建立协同保护合作机制,赓续传承涉台历史文脉,以法律之名,守同根之心。
  立执成链:以全链条服务谱写营商乐章
  传统模式下,法庭与院部分布距离较远,联系不够密切,当事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跨部门、多头跑的问题。
  民之所盼,施策所向。为给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法庭创新“立审执联破”全链条机制,在省内率先成立“自贸区执行事务中心”,实现涉自贸区案件在自贸区法庭“一站式”办理执行立案、查控、破产审查等全流程服务,彻底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跨部门、跨阶段“多头跑”问题。该项机制被省政府列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第9批可复制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范例。
  十载春秋,法庭在“如我在诉”上深耕细作,让每一项惠民实事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的司法服务获得感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
  春风浩荡启新程,与时偕行再出发。马尾法院自贸区法庭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梦想刻写在奋斗的坐标上,在高水平审判管理上奋勇争先,在高质量发展护航上久久为功,在高品质营商环境建设上作出示范,为建设更加美好的自贸试验区贡献法治力量。
来源:马尾法院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请输入以下评论内容